地理教学

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国知网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访问量:9558

封二封三

  • 壮美克什克腾,巍巍阿斯哈图

    王羿璨;

    <正>内蒙古大草原美景闻名遐迩,殊不知横跨祖国东西疆域的内蒙古高原上雄阔的美景不止于此。从西部苍茫的戈壁,到中部无垠的草原,再到东部连绵的丘陵,各具特色的美景与风土人情令人流连忘返。美丽的克什克腾正是以其出彩的风光美景而被冠以“草原明珠”的美称。辽阔的克什克腾草原上屹立数万年的阿斯哈图石林更是自然赐予草原儿女的瑰宝。

    2022年20期 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3K]

教学研究

  •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国家认同教育发展探析——以2011版和2022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为例

    张铭灿;

    地理教育涉及的国家领土、地域发展、乡土文化等内容,是培养学生国家认同的重要内容载体,在国家认同教育中的作用不可替代。本文首先总结了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中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现实意义,并对比分析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发展变化,提出了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中落实国家认同教育的建议。

    2022年20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7K]
  • 地内行星会合运动规律解读——以金星为例

    陈亮;蒋洪力;

    地内行星所呈现的晨星、昏星、上合、下合、东大距、西大距、凌日等星象是其与太阳的会合运动造成的结果。为了探究地内行星的会合运动规律,本文以金星为例,解读合日过程,计算距角变化和会合周期,并运用有理逼近方法推算更加精确的长会合周期。以此为基础,本文借助计算机模拟工具Stellarium分析了晨星昏星轨迹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发现,会合运动的本质是行星公转过程中轨道速度不同造成的太阳、行星和地球的相对位置发生周期性变化在地球上的反映。本文为研究行星运动提供了一种观察、分析、模拟、推理和验证的综合研究方法。

    2022年20期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5K]
  • 核心素养内涵研究综述及其教学启示——如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开展教学

    邱雯;丁文荣;

    核心素养的相关理论研究已相当丰富,但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仍是一大难题。因此,核心素养研究需要从理论走向实践。学界有关核心素养内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视角:实用主义视角和理想主义视角。理想主义视角的核心素养研究对于实用主义视角所欠缺的理论严谨性有着不可或缺的弥补作用,据此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进行“自下而上”的思考,能够给教师开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以启示:其一,学科核心素养根植于学科本质;其二,抓住学科本质的关键在于学科大概念;其三,逆向教学设计模式能为围绕学科大概念的教学设计提供有效的方案。

    2022年20期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9K]

高中地理

  • 课程思政与高中地理教学的耦合:类型、路径及教学指向

    张现瑶;郇雅慧;朱丽东;

    地理课程思政是将思政之“道”与地理之“术”有机统一的过程,要实现传“道”授“术”的课程教学目标,就要促进课程思政与地理教学的内在耦合。首先应以地理教学中思政信息的“输入—输出关系”为切入点,提炼出学科本位与思政本位、显性思政与隐性思政两种耦合类型;进而在学科与教育逻辑的基础上明晰耦合路径,即筛选耦合元素、创设耦合情境、开展学生活动和评价耦合效果;最后提出相应的教学指向。

    2022年20期 19-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8K]
  • 选科、学习风格与高中地理成绩的关系

    马伟功;陈静;段海宽;

    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学生选科背景和学习风格因材施教是提升学生地理学习质量和成绩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和四次考试成绩的纵向研究,实测北京市海淀区某中学高二学生样本的选科情况、学习风格等内容。研究发现,学生的地理成绩存在显著的选科差异;学习风格的信息加工维度能够负向预测学生的地理成绩;学习风格的输入维度能够正向预测学生的地理成绩。文章结合地理成绩的选科差异和学习风格差异的分析,提出地理教学优化策略。

    2022年20期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6K]

初中地理

跨学科学习

  • HSA模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滔滔黄河”为例

    高川秀;宫君原;

    传统分科教学,虽能使学生在本学科垂直领域内进行结构化、系统化的学习,快速梳理框架、记忆知识点,但因交叉学科知识的缺失,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与综合思维很大程度上被限制。在提倡培养全面型人才的背景下,HSA课堂模型打破学科边界,将文、理、艺跨学科深度融合,摆脱分科教学单一纵向的教学困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在融合教育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对学科整合的进一步具化。地理学科是HSA跨学科整合教学的有效载体,本文以《地理八年级上册》(湘教版)“滔滔黄河”为例,确定合理的多学科整合教学目标,设计以学生为主、讲解为辅的教学活动,能充分发挥地理学科跨界性与综合性的特点,教会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贴合实际的地理。

    2022年20期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5K]
  • “双减”背景下的初中地理跨学科作业设计

    李彤;

    初中地理跨学科作业设计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是学科融合、跨学科学习发展下的必然选择,更是构建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文章就初中地理跨学科作业设计的意义、类型及相关注意问题,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分析与介绍。

    2022年20期 41-4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9K]

教学经验

高师教育研究

  • 面向能力提升的行为地理学教学模式探索

    塔娜;

    作为以描述和解释地理环境与人类行为互动关系为核心的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行为地理学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空间与行为的互动关系,对培养国土空间规划与社会治理方面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中国高校行为地理学相关的课程不足,教学模式也亟需创新。基于华东师范大学《行为地理与研究设计》研究生课程,本文以提升研学能力为目标,提出“理论—方法—应用”的三位一体教学框架和“听讲—参与—主导”的三段进阶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课堂讲解、课堂讨论、实践操作、文献导读、研究汇报等多种方法,促进了课堂教学从教师主导向学生主导的转变,实现了行为地理学教学理论体系与现实背景的结合、方法体系与实践操作的结合、内容体系与学科前沿的结合以及科学研究与教学评价的结合,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行为地理学的内容体系与研究方法。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师生互动与学习效果提升,为行为地理学与相关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借鉴。

    2022年20期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9K]

国际地理教育

  • 基于新目标分类学的美国“践行地理”案例分析

    杨国锋;陈实;

    践行地理是美国《生活化的地理:国家地理课程标准(第二版)》中的新理念和亮点,美国新课标以案例的形式呈现了在课堂中如何践行地理。马扎诺的教育目标新分类学在布鲁姆目标分类学的基础上,考虑了自我系统和元认知系统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用该方法分析教学案例有利于全面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可借鉴践行地理理念,发展学生的自我系统和元认知系统,促进学生的认知向高阶发展。

    2022年20期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4K]

  • 地理帮助我们理解世界——《地理的时空》评介

    屈迟;

    <正>随着全球变暖引起的冰川融化与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人类生存问题日益突出,地理学的意义愈发凸显。地理学不但能够解释世界和阐述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而且能够通过地理研究为可持续发展提出解决方案和对策。小到个人的出行定位、导航,大到气候变化研究、城市空间布局都和地理学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地理无处不在”。地理是一种思维方式,每个人大脑中都有自己的认知地图,从人类开始直立行走和奔跑,使用棍棒、石头等工具在社会群体中共同工作,开始驯化火种来管理景观、标记地点和编纂自己心中的地图以来,地理就一直与我们在一起。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理学能将现实微型化,并创建小比例模型。作为地球的公民,通过学习地理学了解地球,避免现实中的冲突,才能共同珍惜和建设人类的家园。

    2022年20期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