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国知网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正>2024年10月25日至29日,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24年综合学术年会在西南大学北碚校区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南大学承办,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地理学会、重庆市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共同协办。
为探明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演变特征和逻辑,本研究通过NVivo12Plus软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部发布实行的17份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进行编码分析,构建地理课程标准的演变模型并划分阶段,分析演变的阶段特征和逻辑。研究发现,我国的地理课程标准在五个维度的演变逻辑的指向下,大致经历了探索、发展、反思、创新和深化五个阶段,地理课程标准的每个部分都呈现出与演变逻辑相符的阶段特征。
数字教科书作为我国教育数字化战略的关键要素,已成为高质量教材体系的有力支撑。为推进我国数字教科书建设,本文考查和分析美国地理数字教科书的发展概况,以Flexbook平台的地理数字教科书为例,阐述其编制的突出特点,概括其教学功能。结合美国地理数字教科书的特点与功能,本文提出促进地理数字教科书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深化地理数字教科书的基础理论研究及加强地理数字教科书实践的风险防控等启示。
数字时代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更具挑战性。本文提出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材、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和互联网“七位一体”的教学载体,构建地理科学类专业核心课程人文地理学的课程思政育人结构体系,并系统设计“七位一体”的教学载体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以期通过人文地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等,发挥人文地理学思政育人价值。
为探究ChatGPT在辅助地理试题教学中的功能,本文利用ChatGPT解答2021至2023年全国卷地理试题,发现其在解答地理试题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AI赋能—教师干预”的交互策略,旨在充分发挥AI技术与教师干预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提升地理教师的教学效能。
本文针对传统纸笔测试中主观题批阅耗时长、交互少等问题,探讨了高中地理主观题智能化批阅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基于符合纸笔测试场景、保证批阅准确性、提升交互体验、增强智能分析能力以及符合中学教师习惯的设计依据,本文详细描述了批阅方案的实施过程,包括手写识别与答题纸制作、人工智能批阅与反馈、数据智能分析与教学等步骤。通过与人工批阅比较,本文验证了人工智能批阅的准确率,并建构了完整的实施流程,以期为未来主观题智能化批阅模式的发展提供借鉴。
人工智能技术与中学教育的融合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地理学的综合性、空间性和实践性等学科特点决定了人工智能在地理教育中具有独特作用。基于此,本文系统梳理了不同人工智能领域对中学地理教学过程的影响,发现其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核心素养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同时,人工智能融入地理教学也面临理论基础薄弱、师资水平不足、地理教育价值认知不清、教育公平挑战、信息冗余与准确性等问题。未来应当加强人工智能融入地理教育的理论研究,多主体和多部门协同应对挑战,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为中学地理教学带来的发展机遇。
大概念驱动单元教学,有利于促进课程内容结构化、推动学科核心素养落实。本文聚焦大概念内涵,将大概念与单元教学有机融合,整合人教版必修《地理2》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的内容。本文选取“武鸣沃柑产业”作为主题情境,围绕大概念进行单元整体设计,以“确定大概念—激活大概念—渗透大概念—深化大概念”为单元教学设计流程,旨在为大概念统摄下的高中地理单元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本文结合“北方地区”教学实践,深入探讨高中区域地理跨学科教学在课程育人方面的作用。本文明确跨学科教学的课程育人价值,阐述区域地理教学承载的育人使命,并详细介绍了在区域地理跨学科教学中实现课程育人的策略:课程育人,目标锚定;史地跨界,情境交融;多维问题,任务驱动。本文以期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参考,促进跨学科教学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STSE教育理念融合了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教育。将其融入地理项目化学习,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综合探究学习,有助于实现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思维能力、情感与品格等方面的全面提升。本文探讨了STSE教育理念与项目化学习的结合方式,通过梳理两者的内涵特征提出STSE教育理念下地理项目化学习教学设计的“五要点”与“五步骤”,并在此基础上以“中国人口国情调查”为例进行教学设计,探索将STSE教育理念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实践的具体路径。
核心素养融通强调地理核心素养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和融会贯通,大概念单元教学是实现核心素养融通的重要手段。本文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球的宇宙环境”为例,进行大概念单元教学设计,注重指向核心素养融通单元目标的研制、任务情境的创设和评价体系的构建,探讨通过大概念单元教学实现核心素养融通的方式。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我国新时期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通过解读《2023年版新加坡高中地理教学大纲》,本文构建了地理核心概念的关系模型,深度剖析了新加坡地理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对地理核心概念的体现。本文基于此提出了其对我国高中地理教学的启示:促进核心概念深度学习,优化教学目标的进阶性;构建地理核心概念体系,强化教学内容的整合性;评估地理核心概念的学习成效,增强教学评价的持续性。
中国大运河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研学旅行的兴起和发展为传承利用大运河优秀资源提供了新思路。为研究大运河遗产的研学功能发挥情况,团队对大运河扬州段的研学现状展开多元化调查,并运用帕森斯的AGIL模型分析调研结果。研究发现大运河研学存在政策落实不足、活动形式趋同、管理审核繁复和评价体系不健全等多方面的问题。据此,研究提出强化顶层设计、突出优势特色、加强师资培训和构建多元评价的可持续发展建议。
<正>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随着新年的钟声缓缓敲响,我们迎来了2025年。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我谨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地理教学》杂志,向所有关心、支持、热爱地理教育事业的读者、老师、同学们,致以最诚挚的新年祝福。祝大家新年快乐!